close

2019/12/07 記錄

 

https://thehealingcodes.com/success-issues-finder/taiwan/

 

 

   運用成功探測器找到源頭

2019-12-07 總分是235.png

最高分數為300分,而你的總分是 235 分

在-10到+10的量表上,你得到 +4 分

 

生活很美好,而且大多時候皆是如此!你並非虛應故事、得過且過,而是滿懷著愛、喜悅與平靜在過日子——就算不是時刻如此,至少是常態。雖然還是有辛苦的時候,但你通常可以有效地處理問題。你能為周遭的人帶來正面影響,人生對你來說並非應付了事,而是做最棒的自己。生活中有些領域或許在扯你後腿,但療癒了心病(心的問題)之後,你就能攀上人生的高峰!

 

 

      有益行為 15/0 --------> 17/+2

      轉化的信念 16/+1 --------> 21/+6

      平靜 16/+1 --------> 21/+6 

      耐心 16/+1 --------> 19/+4 

      美好 16/+1 --------> 19/+4  

 

以上是 10/23  --------> 12/07  改善情況。

 


 

 

   改善低分:

 

      有益行為 17/+2 

      愛 19/+4

      耐心 19/+4 

      美好 19/+4

      謙卑 17/+2 

      自我控制 19/+4

      外在焦點 17/-1

 


 

      有益行為 17/+2 

你從前做過有害的選擇,造成妨礙你成功的有害行為。你也許很後悔自己曾做出差勁的抉擇。其實你可以選擇根據有益的(健康的)目標與抉擇,建立有益行為的基礎,並摒棄那些讓你無法成為真正的自己的有害行為。

 

      愛 19/+4

你明白利他、誠實、寬厚與慈悲的愛,才能創造成功。你相信自己,也關懷他人。

 

      耐心 19/+4 

大致上,你很滿意自己的生活,也覺得很滿足。無論你是否察覺到,你設定的是含有真愛的目標,並努力以正面情緒、有益行為與信任來實現這些目標。

 

      美好 19/+4

你很容易對生活中的事物心懷感激,也知道自己對世界有所貢獻。你會在他人身上和環境中尋找美好的一面,並對生命給你的一切抱持感恩之心。

 

      謙卑 17/+2 

你可能會拿自己和他人做好的或壞的比較,可能認為自己必須操縱他人才能成功。你也許不相信自己還不錯,除非別人也這麼想。當你放下舊有的負面細胞記憶引發的內疚、羞愧或錯誤的自尊,就能獲致成功。

 

      自我控制 19/+4

你過著平衡的生活,對自己的價值和選擇有信心,也相信自己和他人。

 

      外在焦點 17/-1

你也許相信內在與外在因素都會影響成功,卻更受到有形結果吸引,例如財富、地位。你可能害怕一切都只是運氣,害怕你幾乎或完全無法掌控自己的未來。

你可能擺盪在以下兩者之間:相信自己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以及擔心自己一直在某個地方做錯,卻不知原因何在。有時候,對所處狀況的憂慮驅策你越來越努力,之後你卻自問為什麼你好像正在用頭撞一扇關閉的門。
《夢想密碼》可以幫助你聚焦於時常左右成功的愛、平靜與喜悅等內在狀態。

 

 


 

 

 

有益行為

有害行為指的是即使會讓人更遠離自己想要的一切,卻仍舊不斷重複出現的欲望與行為。判斷某行為有益∕健康與否的根據,在於做那件事的理由。如果成功目標的動機,是自私或恐懼,就算有可能成功,也很難在成功的同時持續感受到喜悅與滿足。

根據有益的目標與選擇建立有益行為的基礎,會讓人生活在愛與真相中,因而可以創造無極限的成功,也能吸引無窮盡的富足。

 

 

 

可以讓人成功的,是利他、誠實、寬厚與慈悲的愛。本著對自己的愛,建立以慈悲與尊重為基礎的人際關係。
這個領域中存在著無法寬恕的負面體驗,一種無足輕重與憤恨的感覺。

有害行為:自私(這與愛自己不同)。

限制性信念:我不值得人愛;我微不足道;我有缺陷。

使用《夢想密碼》提供的工具就能聚焦於某些體驗、行為與想法,讓你可以修正找出來的負面問題。

正面體驗:寬恕、重要感、慈悲、同理心。

轉化的信念:我值得人愛;我很重要;我完整無缺。

有益行為:愛己愛人,唯真相是求。

我們想要擺脫負面思考,並注入正面想法,以過著充滿愛與真相的生活。

 

 

 

耐心

這是非常重要的領域,因為在這個領域受非生理性細胞記憶與壓力影響的身體系統是免疫系統。只要聽過班.強生和洛伊德兩位博士演講,就會知道療癒任何事物的關鍵,包括成功問題和關係問題,在於免疫系統是否發揮該有的功能。我們的經驗是,耐心問題往往直接影響免疫系統。

許多時候,耐心真的能讓我們知道自己設定的目標是好或壞,說明如下:目標設定錯誤的證據就是憤怒,那麼憤怒從何而來?不耐煩。這是與「耐心」領域有關的首要情緒。什麼是好目標,什麼又是壞目標?根植於愛與真相的就是好目標,而源於自私、恐懼與欺騙的,就是壞目標。

倘若你的目標是以愛與真相為基礎,當目標沒有達成時,你並不會感到憤怒,因為你是出於愛與真相在做這件事。你或許會說自己的目標是跟愛與真相有關,但事實並非如此,你訂定目標的基礎其實是自私、恐懼和欺騙。然後,當目標受挫時,你就會生氣。如果這個目標確實聚焦於愛與真相,無論如何你都不會被結果影響,因為愛與真相和結果無關,重要的是過程,是去做符合真相的事,是現在就去愛自己和身邊的人。這些都與結果無關。不耐煩及其衍生出的情緒——憤怒——是個很有用的指標,能讓人知道自己一開始的目標就錯了。錯誤的目標受挫時,會讓人覺得生氣或不耐煩。

有耐心的人知道達成目標需要時間。在這個領域受到阻礙,可能會讓人難以注意到細節。

負面體驗:不耐煩、憤怒、受挫、不安全感、渴望愛的替代物。愛的替代物是我們退而求其次的某樣東西,因為我們不相信自己能獲得目前真正想要的事物,也就是愛。萬事萬物都可能是愛的替代物,例如讀書、吃冰淇淋等。這些並非壞事,但如果把它們當成愛的替代物去做,就是壞事了。

限制性信念:某件事現在就必須有所改變,我才會好過一些。

正面體驗:滿足、滿意、安全感。

有益行為:願意平靜地等待好事發生。

轉化的信念:即使總是在成長、學習、改進,我現在也覺得十分心滿意足。

療癒這個領域的破壞性記憶,意味著你不必等到明天才會覺得好過,你不必擁有這個或那個才會覺得自己很好。你現在就很好了。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擺脫自己深信不疑的那些負面事物,那些不符合真相、以恐懼為基礎、以己利為念的事物,然後注入符合愛與真相的正面事物。

 

 

 

美好

這是兩個身分認同領域的第二個。如果你有前面那個「仁慈」領域(也是「受拒」領域)的問題,那麼你在「美好」領域往往也會有問題。每個遭受拒絕的人幾乎都相信自己很糟糕,或者自己不夠好。
洛伊德博士說:「我太太罹患重度憂鬱症長達十二年。她是我至今所認識最美好的人之一,而且幾乎每個認識她的人都這麼說。然而,她卻覺得自己很糟糕,而且一輩子都這麼認為,因為在成長過程中,她接收到的訊息是:如果她不完美,別人就不會愛她。因此,只要一件小事就會讓她覺得自己很糟,但這當然不是真的。」我們必須清除那些細胞記憶,以及由此而生的壓力。

負面體驗:恐懼、羞恥。

限制性信念:我很糟糕或我不夠好;我不可饒恕。
正面體驗:感謝、感恩。

有益行為:隨時尋找美好的事物。

轉化的信念:我很好;我值得原諒;我純淨無瑕;我是為愛而生的。

「仁慈」與「美好」是兩個很重要的領域。若想朝著成功與健康邁進,就必須療癒身分認同的問題,必須相信與自己有關的真相,而不是相信由錯誤程式設定的謊言。

 

 

 

信任

這個領域之所以重要,有許多原因。這是「相信」的領域,只要相信,凡事皆有可能,人會做的一向都是自己相信的事。我們認為,「相信」可分為三個面向:信心、信任與希望。

信心立基於過去發生的事,會影響我們是否對自己、對他人、對環境、對神、對政府有信心。許多事根據的都是過往的經驗,那些經驗對我們現在的行為及未來的規畫有強大的控制力,因為它們根據的是過去發生的事。

信任是我們對現在生活中正在發生的事情的認知。「我現在安全嗎?不安全嗎?快樂嗎?平靜嗎?有危險嗎?我現在必須做什麼?我做得到嗎?」
希望則是「相信」的第三個面向,聚焦於未來。以上三個面向交互作用。沒有信心,就不會有希望;倘若過去的生活一團糟,盡是負面經驗,充滿了創傷、沮喪、焦慮之類的情緒,那麼人就不會對未來懷抱多大的希望,就會傾向認為未來和過去不會有什麼兩樣。

療癒這些信念,將影響信心、信任和希望等三個面向,也會影響過去、現在和未來。在消除破壞性記憶、移除並改寫破壞性記憶程式的同時,其實就是在改變自己的過去。有句話說:「認知就是一切。」這話有某種程度的真實性。所有的記憶都是認知,許多記憶並不是真的,而且充滿謊言,記憶中的真相甚至可能未曾發生過。我們並不覺得認知就是一切,因為還有真相存在,有些事確實發生過。今天太陽有露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我在就是在,不在就是不在。認知是很重要沒錯,但事實也很重要。

這個領域的負面體驗:懷疑、評判。

有害行為:試圖貶低他人。

限制性信念:有人會傷害我;我必須掌握局面;不公平。

正面體驗:相信過去,信任現在,冀望未來。

有益行為:永遠相信愛與真相;不評判。

轉化的信念:我臣服於愛與真相,因此將接收到所有美好的事物;我能放棄控制。

對「控制」的補充說明:些許控制是一件好事嗎?是的。能控制某些事真的很好,但在人際關係上,我們應該信任他人。缺乏信任就無法付出愛,沒辦法信任也許就無法愛人,兩者會互相影響。控制欲強的人不懂得付出愛,只要相處時間夠長,這種人幾乎一定會惹惱別人。我們想要愛人,而不是用不健康的方式去控制他人。

若能掌握這個領域,療癒負面情緒,注入正面感受(信任、相信、信心、希望),就能釋放強大的成功與健康力量。可以把這想成是主要的力量領域之一。人人都想擁有能獲致成果的力量,而這就是力量的領域。

 

 

 

謙卑

謙卑應該是被誤解最深的觀念之一。說到謙卑,通常會想到一個人的頭總是垂得低低的,不敢為自己挺身而出的畫面,但我們認為謙卑絕非如此。謙卑其實是相信跟自己有關的真相;換句話說,謙卑是身分認同領域(仁慈與美好)的直接結果,受這兩個領域影響。謙卑是不傲慢、不自負、不會總想強迫別人按照自己的意思做。此外,謙卑並非自認不如人,認為你比我好、我能力不如你,或者我無法成功,也不表示沒辦法成為演出者或站在台前的人。謙卑的意思是:我只相信與自己有關的真相——我不比任何人好,也不比任何人差;只要是愛與真相要我做的事,我都能做到。謙卑是相信以下事實:你是有價值的、重要的;你可以在人生中成就大事,無論你需要成就的大事是什麼;你並未低人一等,也未高人一等。因此,你應該用愛與真相來接納所有人,這才是謙卑的真義。如果心懷真正的謙卑(意思就是相信與自己有關的真相),便很容易做到下一個領域:自我控制。謙卑就是下一個領域的關鍵。

負面體驗:內疚、羞愧、錯誤的自尊。

有害行為:採取任何必要手段,讓別人用特定眼光看待我;操縱他人,以獲取我想要及需要的結果。
限制性信念:別人一定要對我有好評價,我才會覺得好過。

正面體驗:相信自己與他人真正的本質;相信與自己有關的真相,因此能付出愛。

有益行為:對他人付出愛,尋求真相。

轉化的信念:我不必試著成為另一個人,也會有人愛我;我相信與自己有關的真相,並活出這個真相。

若抱持該有的態度在謙卑領域生活,其他人對自己的想法如何就無關緊要了。如果別人對自己有好的評價,當然很不錯,但我並不在乎,這不是驅策我、督促我的動力。我只想活在愛與真相之中,做自己必須做的事。

 

 

 

自我控制

這個領域對所有人來說幾乎都是一大問題。在成功與療癒這件事情上,大家都希望能自我控制,也必須自我控制,才能實現人生中絕大多數的事。諷刺的是,放下控制,自我控制就油然而生。

自我控制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做可以帶領自己邁向愛、目標、夢想與願景的事,而不是做那些會妨礙自己達成目標與夢想、不該做的事。

這個領域的美德顯然是自我控制,但也可能是放下控制。自我控制意味著平衡。一般人認為的自我控制,例如「我要靠自己的力量出人頭地,我要……」,其實並不算自我控制。更健康的做法是放下控制、心懷信任。不過,有些事情非做不可,有些事卻不能做,關鍵在於:這件事源自何處?如果源頭是正確的,亦即愛、真相、相信,以及源自這些事物的力量,那麼自我控制很容易做到,且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一點都不麻煩、不累人,感覺這麼做就對了,而且也不會像推石頭上山那般費力。然而,如果所做的事情是受恐懼驅動,並且對自己、對世界、對外在狀況抱持不符合真相的想法,那麼想要擁有適度的平衡與自我控制就會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這就好比推石頭上山,通常到了半山腰,石頭就會滾下山,途中還會碾過自己。我們會覺得很挫折,渾身是血、傷痕累累,此時心中自然會湧現以下想法:「我絕對不要再做這種傻事了!」自我控制意味著平衡,是源自一個充滿愛、信任與相信的地方。

負面體驗:懶惰、授權他人、無助。

有害行為:操縱、欺騙、放棄。

限制性信念:我做不到;我能力不足,該由別人代勞;不公平。

正面體驗:平靜而有自信。

有益行為:由愛、真相與自己的人生使命賦予力量的正面行為。
轉化的信念:我能勝任;我做得到,不必請他人代勞;我對自己的人生有發言權。

洛伊德博士對自我控制的兩個面向評論如下:「我太太在成長過程中深信『我辦不到,我能力不足』,我則是帶著較多『其他人該為我效勞』的授權觀念長大。但這兩種都是癱瘓人心的想法,因此我太太自然而然傾向成為完美主義者,試圖將每件事做到盡善盡美,以換取他人的愛,即使她不認為有人會愛她;我則容易變得懶惰,試圖叫人幫我做事。這兩者同樣都是自我控制出了問題。不過,自我控制本身也是個徵兆,可以顯示自己的生活中有哪些事正在發生。自我控制源於相信與自己、自己的人生、自己的世界有關的真相,而且是源自一個充滿愛、喜悅、平靜與真相的地方。倘若無法均衡地做到自我控制,就表示自己內心懷有恐懼與謊言。」

 

 

 

外在焦點

你也許聽過洛伊德博士和其他人提到一般成功法的成功率。我們相信,其中的許多方法都低估了內在狀態的重要性。有些方法則告訴你,只要得到成功的外在表現形式,例如財富、財產、社會認可和地位,你就會快樂。

哈佛大學的丹尼爾.吉伯特博士進行了一項突破性的研究,得到的結論是期望為「快樂殺手」——主要是外在狀況。期望之所以會扼殺快樂,是因為在心生期望的同時,你立刻就陷入慢性壓力狀態中。這意味著期望也是「成功殺手」,因為壓力讓人幾乎不可能獲得全方位的成功(財務、健康、快樂與圓滿的人際關係)。另一方面,內在焦點(也就是放下期望)能化解壓力,成功便指日可待。你現在處於流動、和諧、愛、平靜等狀態,而這是創造外在結果的內在力量。

在缺少內在力量的狀況下,絕對無法達成外在結果,這就像是用沒插電的吸塵器吸地毯——耗時費力,卻徒勞無功。史丹佛大學物理學家威廉.堤勒博士說,不可見的內在永遠是可見的外在之母,絕無例外。然而,多數成功與勵志課程都教人要以外在成功為焦點。研究結果顯示,這真是教學失敗,也難怪根據業界人士與專家的說法,這些方法的失敗率約為百分之九十七。

我們發現,幾乎每種教人以外在目標為焦點的方法,也會教人要憑藉意志力做到。然而,布魯斯.立普頓博士在其暢銷書《信念的力量》中提到,試著依靠意志力改變正在阻撓自己成功的潛意識與無意識信念,成功率約為百萬分之一。根據立普頓博士的說法,想做到這件事,幾乎一定要有可以找到並修正負面程式的機制(好比可以移除電腦病毒的防毒程式),憑藉意志力就是不可能做到。因此,若想真正成功或更成功,就必須仰仗內在焦點,而非意志力。

 

 

 

 

轉載測驗結果網站

Copyright ©2019 TheHealingCod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arrow
arrow

    果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